“師傅,您怎麼了?”
感覺方林情緒有些不對頭,謝雲偉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。
這位叫王莫愁的女同志,不會是師傅以前的對象吧?
“沒什麼,你去忙吧。”
方林揮手打發謝雲偉去擦車,一個人來到僻靜的位置。
左右看看,撕開了這封信。
看着信紙上娟秀的筆跡,方林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。
王莫愁。
方林曾經的“戰友”,知青點唯二的女知青。
不論是性格,長相,還是學識。
放在後世,絕對稱得上是美女學霸。
可惜,命運多舛。
母親是名門大小姐,父親是資本家。
1955年,一場打擊資本家的狂風暴雨驟然而來。
王莫愁的父親帶着兩個兒子逃往港城。
將王莫愁和母親扔在津門老家。
頂着逃亡資本家家屬的帽子,王莫愁母女的日子可想而知。
當兵入伍,進廠工作,自然不可能有她們這類人的份。
唯一的出路,也就剩下下鄉。
多年前。
方林,李秋月,王莫愁三人一塊被分到鄉下的知青點。
後來方林的父母殉職,方林接到回城調令,帶着李秋月離開知青點。
自那以後,方林和曾經的知青戰友再無聯繫。
算算時間,已經有三年了。
信裏的內容不算多。
方林走後差不多一年,上面下發了知青回城政策,王莫愁和另外幾個知青先後返回原籍。
從同行知青口中得知。
方林接父母的班,成了燕京農機廠的一名司機。
除了述說當年的知青往事。
王莫愁還在信中詢問,方林這兩年的生活過得怎麼樣。
夫妻之間是否和睦,有沒有孩子。
“師傅,這位王莫愁同志,恐怕遇了難。”
“嗯!”
方林回頭一瞧,謝雲偉這傢伙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後面。
“雲偉,是不是覺得師傅不會發火?”
方林不快道。
“師傅你別生氣,如果王同志沒有遇到麻煩,幹嗎要給您寄掛號信?”
知道方林不滿自己偷看信件內容,謝雲偉急忙轉移話題。
相比於平信,掛號信的速度更快,價格自然也更貴。
如果僅是詢問近況,聊一聊當年下鄉的往事,沒必要寄掛號信。
津門和燕京相隔一百多公里,平信再慢也瞞不了幾天。
這年頭唯有遇到急事,纔會寄掛號信。
或者是發電報。
“師傅,你看這封信的最後面沒有此致敬禮,我估計是沒寫完,或者寫完了,但是第二頁的信被人抽走了。”
聽到謝雲偉這麼說,方林重新讀了一遍信。
內容看上去是詢問方林的近況和夫妻生活。
一張信紙寫得滿滿當當。
下面既沒有此致敬禮,也沒有應有的年月日,落款名字。
王莫愁的母親是名門閨秀,念過洋學堂,並且出過國。
學貫中西,妥妥的才女。
被母親拉扯大的王莫愁,同樣也是才女。
縱然只有初中學歷,學問不比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差不多。
懂外語,知典籍,寫得一手好字。
信函應有的格式,王莫愁不可能遺忘。
唯一解釋是。
這封信沒寫完。
第二頁的內容被人抽走了。
“師傅,您看。”
謝雲偉像是發現了什麼,抓過方林手中的信紙,指着信紙末端,說道:“王莫愁好像是哭得寫的這封信。”
此話一出,方林看到信紙上有水漬幹過的痕跡。
不確定是不是淚水痕跡,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。
王莫愁肯定是遇到了事情。
“師傅,明天就是禮拜天,要不咱們去一趟津門。”
“咱們?”
方林皺眉說道:“這事和你有什麼關係?”
“師傅,您別忘了津門現在對您來說,那可是龍潭虎穴,萬一遇到麻煩,多帶幾個人有備無患嘛。”
謝雲偉大聰明沒有,卻有着一身的小聰明。
方林和王莫愁之間,肯定有着複雜的關係。
不然。
聽到王莫愁遇到麻煩,方林的臉色不會這麼凝重。
方林聽後不置可否,掏出一支菸點燃。
對於王莫愁,方林確實有着複雜的感情。
只不過不是愛情。
更多是同情,欣賞和一絲絲的複雜情愫
第一眼看到王莫愁,方林想到了書裏的林黛玉。
一身才學卻又命運多舛。
一根菸抽菸。
方林讓謝雲偉下班去修車鋪叫上徐良,明日三天一塊去津門。
謝雲偉說得不無道理。
如今的津門對方林而言,確實不是什麼安全的地方。
一旦被胡春麗發現,方林孤身抵達津門。
天知道這個瘋婆子會不會找人綁了自己。
君子不立危牆之下,多帶幾個人也是必要的。
晚上。
方林前往八廠找陸思睿。
由於還不清楚,王莫愁是不是遇到麻煩。
方林打算事情有了眉目再告訴陸思睿。
只說自己明天要去津門看望一位朋友。
喫飯的事情,推到下個禮拜天。
一大早。
方林三人早早來到火車站,買了最近一班前往津門的火車票。
上午十一點,火車抵達津門火車站。
按照信上地址,方林等人來到一處衚衕口。
街道狹窄,環境更是一言難盡。
私搭亂建的房屋比比皆是。
整體情況和燕京相同,大量知青返城,導致住房問題極爲嚴重。
走到衚衕盡頭,衆人眼前赫然是一棟頗爲氣派的小樓。
謝雲偉說道:“師傅,這位王同志家裏,以前應該是地主,資本家吧?”
方林點點頭,擡手敲響了院門。
相比於燕京大戶人家的四合院,
津門這邊的有錢人,一般都喜歡修建小洋樓。
![]() |
小樓高三層,青磚紅瓦。
https://www.power1678.com/ 繁星小說
縱然外表殘破,依舊能夠看出當年的風采。
“你們找誰?”
不一會。
一名上了年紀的大爺將門打開,口中帶着濃濃的津門口音。
“大爺您好,請問王莫愁是不是住在這裏?”
方林禮貌地自報家門。
表明和王莫愁是一同下鄉的知青。
“原來是莫愁的朋友,她去廠里加班,還要一會才能回來,要不你們進來等一會?”
大爺熱情地拉開門,邀請三人進去等着。
閒聊過程中,方林得知這棟樓確實是王莫愁家的。
五十年代末被收歸國有。
分給七戶人家居住。
王家住在三樓左邊。
去年王莫愁的母親去世,家裏只剩她一個人。
得知王莫愁的母親去年去世,方林隱約猜到,王莫愁可能遇到的麻煩。
退還私房的工作,燕京可以開始進行了。
估計津門這邊,也在執行當中。
王家只剩王莫愁一個人。
一旦政策落到王家,恐怕會有無數人惦記這棟樓。
畢竟。
喫絕戶這種事情不是一城一地的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