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兆府查出這案子,剛巧碰上元正假,便是春節假期。
元正前後三日,除了各衙門留下值班的官員以外,大家都懶散下來。
今上不似他老爹那般勤勉,連元正都要排單雙日上朝,只按祖宗留傳下來的規矩,元正初一那日清早,叫文武百官上朝慶賀一番,就算完事。
今上巴不得不用見到這羣老油條,自是不可能抽出休沐的時候來理會一個已經徹底被端了的寨子的。
沈晏也不急,且待好好過了這年,自有人着急。
崔令鳶見他神祕兮兮,不肯多透露一句,總覺得不是什麼很“上得檯面”的手段,幾次逼問不出,便悻悻作罷。
新年元正自然是少不了各家女眷之間走動的,更少不了互送年禮,過了臘月初十,便有不少遞帖子或託僕婦送禮。
崔令鳶不似姜氏徐氏般腳不沾地,衝着國公府的,有正院招待,衝着三房的倒也好打發——
畢竟和沈晏這廝廝混的,也就東宮一位成了親,其餘的,還在打光棍呢,要麼家裏長輩做主要麼就是託管家準備禮單,崔令鳶看着準備回禮也就是了。
除去規矩上的東西,因乞巧、中秋的花糕廣受好評,她又做了一回。
要論點心的精緻,沒什麼能比得過透花餈。
《雲仙雜記》中記,當年天寶時,虢國夫人府上庖廚鄧連尤擅制透花餈,外皮用“炊之甑香”的吳興米,內餡則是“食之齒醉”的白馬豆。
這小小花糕並不只因好喫惹人懷念,更因爲其中飽含盛唐風流,而今盛景不在,人們是藉此來懷念那時代罷了。
只有用上好的吳興米才能做出晶瑩剔透的酥皮,吳興米卻是皇族的專享美食,好在江米可以替代。
傳統透花餈,內餡是純正的豆餡加糖,名靈沙臛,做得好的堪稱細膩腴美,入口甜而不齁。
國公爺有輕微的消渴症,不好多喫糖,平日有寧國公夫人拘着他,饞得很,幾次三番暗示崔令鳶若做花糕,便多做些,他也好借花獻佛,送友朋。
這友朋,大約便是後世之“我有一個朋友”,崔令鳶心照不宣地笑着應了。
她琢磨着換了個方子,將白馬豆洗淨,上鍋蒸熟、搗爛成泥,濾去豆皮後,兌入牛乳,拌勻成更細膩的沙狀,只加平日一半的糖量,更清爽。
牛乳中乳糖吸收速度相較於其他糖類要慢,升糖慢、消化慢,這時候的牛乳更是純粹,沒有任何添加物,便是寧國公也可以少少地喫上一些。
餡料拌好後,便來搗外層的糯餈衣。
蒸熟的江米放鉢中捶打,不斷捶打至黏軟拉絲,原本雪白香軟的江米逐漸變得半透明。
這是個力氣活,費胳膊,又因爲量大,幾個婢子輪番上陣也酸得手都擡不起來,阿昌便自告奮勇。
沈晏休了沐,不再像過去一樣將自己悶在書房裏,筆桿子不停,適當地走出門休息休息,便饒有雅興地看崔令鳶指揮婢子們炒豆沙。
崔令鳶也把他當成那些好奇心頗重的小婢們,給他講史:“江南兩道有謂‘船點’的,便是當地水景多,不少貴人到了地方上喜歡乘舟賞景,便有當地夫妻搖櫓爲生,郎君在前頭搖船撐篙,娘子便在船尾備下炊具爐竈,貴人遊玩時間長了,還能掌刀顛勺,供客人喫喝,再賺一筆小費。”
![]() |
貴人一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,這般風氣也帶到了船上,船孃苦練剞刀技法。
據說有道刺蝟包極精巧,在小小糕團上做出九十九根刺,纔算合格。
這是比較變態的雅緻了,更多的則是暗合水鄉雅緻,將糕餅做成菱角、荷花、荸薺等水生植物的,也有魚蝦一類。
餡料則分甜鹹口,甜的有豆沙、棗泥、玫瑰、糖油,鹹口多是火腿、蔥油幾樣。
既有觀賞之美,又有美食之味。
文人士子到了江南,寫江南水鄉風情,又怎能不寫水?
乘船遊湖是件風雅事,昔年沈晏遊學至錢唐時恰是冬季,湖面結冰,未能體會置身其中兩岸清風徐來之感,雖是一件憾事,但看橋邊明月,斷橋殘雪,亦是美極。
他柔聲哄道:“待得了空,你若想去江南……”
崔令鳶聽他畫餅,亦只挑眉不信。
半透明的餈糕包裹着紅軟豆沙若隱若現,置於模具中,摁出花朵形狀,相當別緻。
崔令鳶拈了一枚遞給他嚐嚐味兒,入口先是江米的清香,咬下去,黏軟的外衣陷了下去,露出裏面細膩的豆沙,一抿即化。
沒有慣常喫的那麼甜,清爽之下,更重口感。
https://www.power1678.com/ 繁星小說
咀嚼間,江米的軟糯與豆沙牛乳醇香在齒間纏綿交織,頓時俘獲味蕾。
他喫着好,崔令鳶便先給正院送去了,以表孝心。
乞巧中秋兩節,三房亦是送了樣子精細的花糕來,寧國公夫人自己不喫,也拘着寧國公,以他身體爲由不讓多喫,誰料便是淺嘗輒止才更加讓人記掛。
像年紀小些的婢子阿杏幾人,幾年前剛調到崔令鳶身邊,喫什麼都恨不得整個吞下去,如今也將這透花餈當成了尋常。
不過但凡換了個好看的模具,大家還是十分賞臉的,畢竟“色香味”,色還排在最前面呢。
模具的樣子都是崔令鳶自個畫的,送夫人們的有梅蘭竹菊的一套,海棠牡丹之流,哄小孩的有魚龜兔虎一類,孝敬長輩的又是福祿壽等等,樣子精巧,也就更能體現出花糕的美味了。
透花餈隨着其他年禮送出去,果不其然,姜氏徐氏對此讚不絕口。
禮部尚書府上秦夫人來拜訪時,恰好在姜氏那兒喫着了這透花餈,讚道:“甜而不膩,口感柔和,有清雅之味。”
秦夫人絲毫不知自家七娘曾經的那些小心思,不知道沈蕙爲何忽然就和自家七娘生分了,便趁着此次走動,見了沈蕙多問了兩句。
雖然看夫君的官職,秦尚書比沈佶要高一品,但看家世,秦家不過三代,沈家卻是屹立數百年,便是姜氏,也出自有名的清流世家。
女兒能與這樣人家交好,她自然樂意。
其實最關鍵還是她爲七娘看中的夫家,與姜氏的孃家大哥有些交集,還多虧了姜氏在其中做媒人,故纔來登門感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