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一 不得其醬不食(2)

發佈時間: 2025-02-12 04:33:40
A+ A- 關燈 聽書

新刺史上任的第二年夏,距腐乳“問世”已經整一年了。

https://www.power1678.com/ 繁星小說

這期間,崔令鳶就跟和各種醬槓上了似的,醬坊時不時就有新醬問世。

自崔娘子辦了醬坊,城中百姓各種醬料不知嚐了多少,對這些新鮮貨,衆人起先恨不得空口嚥下去,到現在也當成了尋常。

她覺着自己怎麼也不能白來一遭,雖不能搞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動靜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,那改善改善飲食條件,沒毛病吧?


上行下效,除了醬料種類豐富起來,衆人在烹調上的本事多少也受到了影響,不再似從前只會煮、蒸兩種烹調方式了,輕鍋小炒在家境殷實些的人家裏開始流行。

尤其是春夏菜蔬多,拿薄油少鹽快火一炒,水靈靈脆嫩嫩,喫的一點也不寡淡。

沈晏問她,“爲何選醬入手?”

他還以爲阿翹會將長安那一套豕肉菜做法搬過來,依葫蘆畫瓢,也簡便。

這正是崔令鳶得意之處。

成大事者從不到處嚷嚷,是以她對每個人都只說是自己想喫。

沒想到沈晏一下便看出來了,她“想喫”是其次,醬坊恐怕纔是先。

這會子醬坊推廣效果很好,她頗有點春風得意,便大放厥詞:“豕肉算什麼,一家食肆做再好也就能得句實惠味美的贊,哪裏比得過我這些醬?”

看着她笑臉,沈晏也低低一笑,順着她話說:“嗯,比不過。”

說笑歸說笑,過後她與沈晏解釋,

“醬者,百味之將帥,就像一夫當先的大將軍平暴安良那樣,可制各類飲食之毒,簡單粗暴將食物變好喫。”

有個“你這醬蘸鞋底子都能好喫”的說法,便是這麼個意思。

醬這個東西,過去沒有條件,別說窮苦人家了,富貴人家願意鑽研的也少,家裏有油鹽就不錯了,糖更是大戶人家配置。好不容易發明個清醬,此後便什麼都用清醬汁子糊弄,肉菜都一個味兒,沒什麼意思。1

眼下不說盛世,至少太平,可以在喫飽穿暖的基礎上研究旁的。

沈晏彎起眉眼看着她得意。

這話崔令鳶先前與賀雪羅二孃等人半開玩笑時也說過,卻沒人當真。她除了在心裏感慨刻板印象要不得以外倒不介意,左右君子論跡不論心麼。

沈晏卻知道,這就是阿翹啊,只盡其所能,並不託大。嘴上沒心肺,其實頗有兩分儒者風。

崔令鳶被他說得有些悻悻,她已經很努力讓自己顯得拙笨膚淺,怎麼,這人活像條蛔蟲似?

當然這話她沒說,不然多溫情畫面啊,弄得怪噁心。

後面還有話,也先暫且嚥了下去,只將自己新熬的玫瑰滷子衝了一碗茶湯,遞到對方面前,極正經地一笑,

“郎君嚐嚐這個。”

這是讓他試菜。

沈晏沒少幹這活,說真的,他毫不懷疑若非他公務繁忙之餘不忘緊着鍛鍊,時不時騎了馬攜妻往城郊散心登高望夜,自己恐怕早就被她喂成個肥郎君了。

沈晏眼梢掃過日漸圓潤的阿昌,不語,垂眸啜飲一口。

“甘美可口,茶香柔和。”

玫瑰的清澀香氣被大量的糖中和了去,淺淡的茶澀也被熬好的滷子給壓制,只剩花香與茶香彼此交融。

簡而言之便是香甜。

時人嗜甜,這口味很符合大衆審美。

看着這樣子約莫也是一種“醬”,沈晏並不只誇,還提醒道,“糖、茶價貴,恐怕少有人家願買。”

這正是崔令鳶要說的,她維持着臉上正經笑意,輕咳一聲:“我拿來放羅家商鋪,賣與大戶。”

羅二孃來這的次年也置辦了不少產業,有梧桐山下莊子,春日時兩人結伴去住過,釣魚跑馬,沒有男人,很是悠閒自在,另外還有幾間鋪子,其中有一家,賣的就是女兒家脂膏香膏等玩意兒,已經頗有名氣了。

而且羅二孃從不自個去店裏,大家並不知這是羅家鋪子,否則生意只怕會更好。

沈晏挑眉,卻見她一臉正經說着不那麼正經話。

“那些銀錢用盡了?”

說的是王府吐出來的那些,沈晏都交與她辦私塾辦醬坊了,沒有過問過,似乎還在城中辦了個慈幼局,都是燒錢處,用的快也正常。

崔令鳶攤手:“還未。”雖然看着挺多,卻也撐不了幾月了,這不是儘早做打算嗎?

一個地方的蛀蟲肯定不止一條,只是前不久才抓了梁家這個典型殺雞儆猴,就不好再動,世家根基深,要是團結起來,任你多簡在帝心也打不過人家。

但偶爾從大戶手裏摳點零碎脂屑出來還是可以的。

她想着取春之紫藤玫瑰,夏之牡丹茉莉,秋冬丹桂紅梅,拿臼子搗爛,用蜜糖漬了,叫做滷子,放後世就是各種花醬,可用來沖茶、泡酒、做糕、入饌。

這種填不飽肚子卻能附庸風雅的東西,士族大戶最買賬,尤其閨閣小娘子,最喜悠閒雅緻,賣得貴些也無妨。

崔令鳶還想着,她放在羅家鋪子裏寄售,再自己大搖大擺去買上兩回,這不是活廣告麼?

想着,便也這般做了,果不其然。

過去在長安裏,各家各戶都看着宮裏流行什麼便學來,今兒打聽到聖人讚了一道野菜餅味兒好,明日就能在京郊看見一溜煙寶馬香車。

崔令鳶幼時也被崔靈窈拉去過,扛着小花鋤挖野菜,心內則吐槽這莫不是“金鋤頭”故事照進現實版?

而今在這天高皇帝遠的益州地界,她跟羅二孃是“城裏來的人”,順理成章就成了當地百姓們的時尚風向標。

春日清爽,她穿青碧色衫子時候多些,結果那整個春天城中一片綠意蔥蘢,倒是對用眼過度人羣很友好。

沒想到也有自己主動利用這跟風效應的一日……咳,這都是爲了公益,公益。

醬坊興興向榮,乃至越傳越廣,引來周邊郡縣效仿。

她本就不爲了掙這幾個子兒,也沒有壟斷的想法,發酵醬過程又容易腐敗,在好幾次聽聞其餘縣有人發酵過程不衛生,吃了壞醬鬧肚子之後,乾脆將做醬方法寫了下來,編成童謠,口口傳唱。

而甚至傳到京城,又引得長安百姓紛紛效仿,甚至改變了高門大族的烹調習慣,那又是後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