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六章棉衣

發佈時間: 2025-04-11 14:31:45
A+ A- 關燈 聽書

那三箱嶺南特產,零零總總好多樣,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,最下面卻端端正正放着一個半尺見方的小盒子,玉葉彎腰抱了出來,在手上掂了掂,道:“還挺沉。”

https://www.power1678.com/ 繁星小說

孟若華一打開,眼中閃過一瞬間的驚訝,竟是滿滿一盒子寶石!

紅綠藍什麼都有,確實沒經過打磨的,各形各狀都有。

“娘子,這一盒子寶石得有五六十塊吧!”

孟若華好笑道:“你倒出來數數不就行了。”

偏玉葉這個憨子,還真小心翼翼的一塊一塊的拿出來數,最後數出竟有七十多塊,大的猶如鴿子蛋,小的也有拇指大小。

“娘子,這一盒子寶石值不少錢吧!”

孟若華笑着搖搖頭,“在京中定是值不少錢,但在嶺南應該沒那麼貴,要不然許叔不會帶這麼多回來。”

等明日問問許勇便知道了。

果不出孟若華所料,許勇帶回來的這些寶石只花了三千兩,他撓了撓頭,道:“我是粗人,也不懂這些,聽朋友說這一盒子要價不算高,就都買回來了。”

其中有些成色十分好的,稍加打磨即可,或是鑲嵌首飾或者留着,在京城來說都是好的。

孟若華十分喜歡,笑道:“許叔買的這些很好,那幾顆大的,在京城花三千兩也不一定買的到!”

“小姐不嫌棄就好!”

他是小戶出身,並不懂這些東西的好壞,又不知小姐的喜好,便胡亂買了些,也是真心感激小姐讓他跑這一趟。

孟若華笑道:“許叔這趟辛苦了,回去好好休息幾天,剩下的事情和三叔商量着來便是!”

楊三力在一旁附和道:“小姐放心,運來的東西定不會讓小姐虧了就是。”

許勇點頭稱是無有不從。

他和楊三力也是老相識了,倒也不會因爲爭權而產生矛盾。

又將後續的事情安排妥當,楊三力和許勇便走了。

孟若華看着手邊的賬本,這些東西賣出去,定能掙很大一筆錢。

雖然依賴楊三力和許勇做事,又靠着孟家便利的名頭,但總歸是她的,比之以前懵懵懂懂強了百倍!

回了院子,分別給孟母和方苓挑選了十幾顆寶石,選了精緻的盒子裝好,將其他的嶺南特產分了分,又讓玲瓏把賬本拿上,她起身去了孟母的院子。

“母親,許叔帶回來了些寶石和特產,我選出了兩份給您和嫂子。”

孟母雖沒出過遠門,但她也算見過不少好東西,隨意翻看了兩眼,最後拿起一塊寶石道:“這樣好的東西你留着便是,我年紀大了也不怎麼用的上。”

“母親怎麼就年紀大了?這樣成色好的寶石做幾件首飾也莊重。”

孟母揮揮手讓海棠將東西收到庫房,對於女兒的孝心她很是受用。

她並不知道孟若華手中有多少銀錢,想着等以後定要多分點東西給她。

方苓收到東西,自是過來感謝了一番,三人加上孟思修,一時間熱熱鬧鬧的。


孟若華不由的想到遠在蘭州的父親和大哥,若是一家人團團圓圓該有多好。

這般想着,等孟若華回自己院子後,就給父親寫了封信,將自己將要做的事情一一寫明,若是父親覺得無礙,她便可以操辦起來了。

到了晚間,楊樹將宋辰安的信息傳來,“宋辰安結交了五個書生,有一個舉人兩個秀才,剩下兩人考了多年也沒考上,都不是正經讀書人。”

若是楊樹多讀些書,肯定會說一句“道貌岸然!”

楊柳又傳達道:“他們只在茶舍喝茶閒聊,消遣了一下午就各自回家了。”

孟若華就若有所思,最後只讓楊樹跟着。

沒過幾天,楊樹便又傳來消息,“他們去喝花酒了!”

平日宋辰安幾人不是喝茶談天,便是去酒樓喝酒,還真是第一次去喝花酒。

孟若華笑了起來,人學好不容易,學壞卻快的很。

這幾天她一直住在孟府,倒苦了於宴和齊盛。

於宴不好使意義翻孟府的牆頭,齊盛則找不到藉口去蹭飯,每日看到於宴的冷臉又覺得煩。

可這幾日孟母也不念叨她了,她覺得在府中住一段時間也好,和楊三叔、許勇商議事情也方便。

武安侯府有專門買西洋東西的店鋪,孟若華將許勇帶回來的東西挑選了一番,不喜歡的都送到了武安侯府的鋪子寄賣,賣得的銀兩抽出一成給武安侯府。

從嶺南運來的東西就是糧食、粗布和棉花,孟若華便準備着開始製作棉衣的,等時機成熟便捐給國庫。

而遠在蘭州的孟信,已經察覺到底下人的異常,找藉口處理過幾人,只剩下兩個副將沒有動。

今日北方大旱,秋季來得早,估計冬季也會比以往更漫長,他已經暗暗加強了防守,重點佈防了李霖所在的青州石門縣。

上次孟信回京,孟若華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詳細告訴了他,雖然他也疑惑自己女兒爲什麼會知道這些,但孟若華不解釋,他也就不問了,只無條件的信任女兒。

而且他回京幾日,也察覺到京城風起雲涌,年長的皇子們爭權奪利,相互傾軋,而他手中握着西北兵權,正是各位拉攏的關鍵。

但他也不想離開蘭州,畢竟守疆衛土爲國捐軀是孟家子弟身上的使命!

爲了防止哪天被無端陷害,他也要多多準備,所以當孟若華提出捐獻棉衣的時候,他思索了一番就同意的。

這些棉衣不是捐給蘭州的兵士,而是捐給整個北方的軍營,畢竟她一人的力量有限,也不在乎能不能給每個人都分到了。

孟若華收到孟信的回信後,便加緊趕製了起來。

除了孟家莊的人,還有平豐縣、東水縣的人,但凡在糧店賒糧的人,若是有空便去幫着縫製棉衣。

他們感念當初糧店賒糧的大義,此時需要他們幫忙做活計,一點都不含糊的答應了。現在還不到秋收,家中婦人也能抽出兩三天的事情去縫製棉衣。

本想着是還當初賒糧的恩情,沒想到糧店卻還打算給工錢,每人做完十件後,每做一件都另給十文錢。

因爲是分工來做,裁剪的單裁剪,縫製的單縫製,做起來就更快了。

一個善針線的婦人,一天下來也能縫製兩件,讓這些貧苦的百姓多了一條掙錢的途徑。